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和新时代的中国一起踏上新征程。刚刚过去的2020年极不平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原有的节奏,广大环保企业迅速行动起来,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在疫情大考面前担大任,在决战污染防治攻坚过程中显担当,中国环保产业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也收获了新的发展和成长。值此岁末年初之际,回顾总结2020年的发展状况,更要展望2021年的前景和挑战,以推动环保产业再上新台阶。政策发力,拓展市场空间
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生态环境保护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保护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超额完成。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取得显著成效。环保产业为治污攻坚提供了技术支撑,也获得了自身发展壮大的机遇。 2020年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发布实施,“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次第推进、“全面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分类”以及“塑料污染治理”等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尤其是新《固废法》明确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坚持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强化了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监督管理责任;完善了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等环境污染防治制度,对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全过程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电力行业之后,钢铁行业的超低排放改造已经全面铺开,水泥等行业也在逐步跟进。目前,共有26个省、市、自治区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布了钢铁超低改造实施方案,督促辖区内企业按照时间节点加紧推进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等钢铁产能大省已相继发布或正在制定地方超低排放标准与差异化水电价政策,以强制性地标与梯级水电价推动超低排放政策的有效落地。
在水处理方面,针对“部分地区环境基础设施欠账大、城市收集管网不配套”,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瞄准包括城镇污水管网建设等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进一步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加强生活源污染治理力度。
2020年,环保产业累计支持了约9亿千瓦煤电机组和超过6亿吨钢铁产能的超低排放改造,城市和县城污水日处理能力超2亿立方米,地级及以上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96%,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能力显著提升。
精准治污,提高治污成效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唯有牢牢抓住“精准”二字,才能切实提高治污成效。 被业界称为“251工程”的申能安徽平山电厂1350MW工程日前成功投运,这是世界上目前单机容量最大的新型高效、洁净、低碳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其中,由菲达环保承建的五电场低低温电除尘器和浙江佳环电子提供的高频电源、脉冲电源,除尘效率>99.9%,协同脱汞效率>70%,机组实现超低排放。
作为煤炭消费大户,煤电行业自2014年开始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完成率已达86%,全国8.9亿千瓦的燃煤机组达到了天然气的排放水平,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6.4克/千瓦时,比上年降低1.2克/千瓦时,其所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约为18万吨、89万吨、93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约12.2%、9.7%、3.1%。 2020年,蓝天保卫战进入收官年,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长三角、汾渭平原地区作为主战场,区域内钢铁、焦化行业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减量问题依然是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与难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提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共计229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 在固废方面,《2016—2019年全国生态环境统计公报》显示,我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由2016年37.1亿吨上升为2019年44.1亿吨,上升了18.7%。综合利用水平也有所提高,由2016年21.1亿吨上升到2019年23.2亿吨。我国危险废物管理体系日趋完善,危险废物处置能力明显提高。截至2019年底,全国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能力超1.1亿吨/年;利用能力和处置能力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了1倍和1.6倍。
大数据是开展精准治污的重要工具,国家及地方相继发布多项政策措施,采用“互联网+”大数据手段服务监管,实施机动车与非道路机械的智能管控,已初步建立移动源污染防治的基础监管能力。2021年,移动源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更高,国家及地方需进一步提升移动源排放精细化管理水平。结合当前实施的OBD远程监控、门禁系统建设、遥感遥测及黑烟抓拍设备的应用,未来将充分运用和发挥物联网技术、大数据与云计算、智能识别等,形成对用车单位、车辆、发动机的精准管理。同时,结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致力于精准预测机动车排放,减少超标风险,切实降低单车/机的污染物排放量。
资本追捧,行业竞争加剧
受疫情影响,环保产业在2020年一二季度受到较大冲击,出现营收和利润的大幅下降。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有效防控,环保企业积极复工复产,产业整体运行渐次恢复,部分细分领域还出现了较快增长,为经济快速复苏作出了贡献。 从2020年第三季度后期开始,环保企业进入了全面支撑涉水污染攻坚战收官阶段,因疫情积压搁置,各地许多停摆、蛰伏的产能和产品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增长,水环境市场需求在短期持续释放。
整体来看,水污染治理产业在问题诊断、工艺设计、技术装备以及系统解决方案的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通过持股、合资以及多领域、多维度实现平台型合作,环保产业格局正步入行业巨头横向联合的新阶段。 为遏制臭氧污染,生态环境部出台了《2020年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方案》,带动了相关行业发展。通过对部分重点企业的摸底统计,VOCs治理行业产业规模与去年相比有所提高,VOCs治理工程年产值估计500~600亿(含净化材料生产)。由于VOCs污染源极其分散,单个治理工程规模通常很小,从事VOCs治理的企业规模难以做大。目前最大的企业规模约为6亿元-7亿元,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企业数量预计在80家以上,大量企业年产值在3000万元以下。
2020年,土壤修复行业的热度依然不减,从业企业数量大幅增长。近年来,央企和省级环保集团为代表的国资企业加快进入修复行业,地方城建、城投也加紧土壤修复产业布局。但目前土壤修复项目仍以传统施工项目的工程总承包(EPC)模式为主,商业模式有待进一步拓展。
在资本领域,环保企业依然很受青睐。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12月25日通源环境正式登陆上交所科创板,2020年成功过会(上市)环保企业达31家,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退市制度改革也在加速。年内,已有盛运环保、神雾环保、凯迪生态等环保企业终止上市交易。退市环保企业和其他陷入经营困境的环保企业为2017年之前的项目跑马圈地和过度扩张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地方国资和一大批央企纷纷进入生态环境领域,地方环保集团公司的成立和央企环保板块的持续加强,使行业竞争加剧。
技术创新,补短板强弱项
对于环保企业而言,技术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竞争优势之源。2020年,环保产业的创新技术不断涌现,36项环境技术进步奖的获奖成果包括国际专利12项、发明专利646项。获奖项目近三年相关产值高达935亿元,实现利润121亿元,出口创汇10.8亿元。 精准治污、科学治污的理念引导了污水治理行业的全面发展。主要技术发展体现在 “常规污染物协同处理与优化”和“难降解污染物高效处理”两方面。同时,城市地下再生水厂受到热捧,各地已建成多座地下再生水厂并投入使用,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准《城镇地下污水处理厂工程技术指南》颁布实施,表现出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正逐步向环境友好、绿色低碳、循环再生、生态环保的方向发展,污水处理厂的邻避效应将逐渐变为邻利效应。 水泥行业的超低排放正在逐步推进。2020年,安徽、河北、河南、四川等地相继发布地方水泥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通过加严标准倒逼超低排放改造,也带动了技术进步。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有10多条水泥熟料生产线SCR脱硝装置投运。西安西矿环保承建了我国首台水泥SCR脱硝项目,采用“高温电除尘器+SCR脱硝一体化”组合技术,实现颗粒物排放浓度≤10mg/m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35mg/m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50mg/m3。 “十四五”期间,电除尘技术将从通用技术向“难、特、协同”技术转型,如特殊煤种超低排放技术,SO3、PM2.5、气溶胶、汞等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技术;从粗放向效能转型,如节能技术改造;从传统行业向相关行业延伸,如非电行业、生物质发电、工业炉窑烟尘处理等。
在冶金环保方面,除高炉煤气精脱硫等先进技术继续验证检验与推陈出新、解决二次污染与使用寿命等技术短板外,环保智能管控系统作为全流程监控超低排放的管控抓手,将成为企业达到超低排放管控要求且长效保持超低排放改造成果的重要抓手。 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方面,持续推动颗粒物及氮氧化物排放管控的同时,机动车VOCs排放逐步成为管控的重要对象,针对加油排放和蒸发排放的监管手段将更加完备,面向加油和蒸发排放控制技术及产品也将进一步得到革新与发展。随着《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HJ 1014-2020)发布与实施,满足国四排放标准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的排放控制技术已经确定,直接带动国内排放控制领域企业的技术升级与开发热潮。
减污降碳,开启绿色发展新征程 我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降低碳排放强度,制定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抓紧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要将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作为2021年重点任务之一。减污降碳市场启动在即,将为绿色发展开启新的征程。 今后一段时间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思路将是PM2.5和O3的协同控制。由于VOCs是PM2.5和O3二次污染物形成的主要前体物,而我国VOCs的排放量目前尚处于高位,“十四五”期间及以后一段时间内VOCs的减排任务将会非常繁重。2021年,VOCs治理行业相关政策、排放标准、技术指南等管理体系将继续完善,治理重心将继续以重点行业(石油、化工、涂装、印刷、油气回收、制药等)的污染治理为主,强化工业园区等排放集中区域综合整治,加强污染源监管及监督性监测能力建设,提升VOCs的整体治理水平。
为应对深入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减排的需求,需要构建更加完整、全域覆盖、全要素覆盖的大气立体监测体系。O3与PM2.5协同控制需要在现有城市、区域监测网络的基础上,依靠更精准、痕量级、快速响应的在线监测仪表和区域立体监测设备,掌握前驱物生成条件、衍生过程、区域传输关系、健康安全影响等,为实现O3与PM2.5协同管控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2021年底前,除重点区域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显进展,力争60%左右产能完成改造外,随着分类分级、差异化管控政策的深入及地方政策加严,各区域钢铁企业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时限紧迫,可预见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进程将在2021年加速推进,市场空间得到继续释放,为从事环保治理、环境监测与智能管控平台建设等业务的企业创造更多的项目机会。 燃煤电厂智慧运维成为行业热点。燃煤电厂实现超低排放后的智慧运维成为近年来行业研究热点。北京国电龙源环保研发的“基于大数据的燃煤电厂烟气超低排放智慧管理平台”,在燃煤电厂“环保岛”脱硫、脱硝、电除尘等设备生产运行环节中,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存储、建模分析、机器学习和辅助决策,对设备运行工况、能耗及排放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及展示,开展节能降耗统计分析,在实现环保指标最优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能源消耗。同时,对设备的运维和检修进行故障预警,实现燃煤电厂环保设备的预知维护、安全管控、智能执行。 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长期目标和愿景已经明确,为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现有环境监测体系将结合连续自动监测和遥感监测手段,依托现有大气监测城市站点或区域站点,逐步增加CO2等温室气体指标,探索开展城市和区域温室气体浓度监测,开启环境监测领域新的技术突破和市场需求。 新任务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放眼“十四五”,环保产业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更需要砥砺奋进,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